【摘要】 目的 比較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輔助與不輔助持續(xù)被動運動(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的臨床療效。 方法 對2008年6月-2009年6月86例行手術治療的閉合性、無合并損傷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是否輔助CPM分為CPM組27例和非CPM組(對照組)59例。對兩組患者的傷口愈合情況,膝關節(jié)屈曲、伸直角度,以及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進行比較?!〗Y果 兩組傷口甲級愈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566)。在術后2周和6周,CPM組患者的膝關節(jié)屈曲角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lt;0.001),但在術后3個月和12個月,兩組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19,P=0.512)。在術后2、6周,3、12個月,CPM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膝關節(jié)伸直角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術后12個月的Rasmussen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方面,CPM組和對照組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Y論 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輔助CPM能早期提升膝關節(jié)屈曲角度,但并不能提高遠期的膝關節(jié)活動度和最終的膝關節(jié)功能。【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 treatment afte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operation. Methods From June 2008 to June 2009, 86 patients were treated due to closed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ithout combined injuries.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27 patients, CPM group) and without (59 patients, control group) CPM. The wound healing rates, range of motion and the knee fun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wound healing rates (P=0.566). Two and six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flexion degree (Plt;0.001); three and 12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219, P=0.512). At the 2nd and 6th week, 3rd and 12th month postopera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in extension degree. Twelve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in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knee. Conclusion CPM in the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s effective increasing knee flexion in the early stage, but is not effective increasing range of motion or knee function in a long term.
目的 探討全胸腔鏡下肋骨骨折骨板骨釘胸腔內植入固定技術的操作方法及適應證。 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赤峰學院附屬醫(yī)院3例有移位的肋骨骨折患者,其中男2例、女1例,平均年齡36歲;采用SU , s全胸腔鏡下肋骨骨折骨板骨釘胸腔內植入固定技術進行手術,3例均有胸腔內活動性出血和胸內凝血塊,術中應用自主設計專利器械進行操作,針對如何控制肋間血管出血、游離顯露肋骨斷端、牽開骨折斷端、對位固定、腔鏡下肋骨板內植入等階段設計了全新的手術方法。 結果 采用胸腔鏡下內植入式鎳鈦記憶合金肋骨板胸腔內植入1例,固定肋骨1根,手術時間125 min;采用可吸收肋骨釘固定2例,1例固定2根肋骨,手術時間110 min;1例固定1根肋骨,手術時間90 min。 3例患者手術順利,恢復良好,無并發(fā)癥發(fā)生,痊愈出院,隨訪3個月骨折無移位。結論 SU , s全胸腔鏡下肋骨骨折骨板骨釘胸腔內植入固定技術從技術角度在部分選擇的患者中可行,但還不能取代在重癥復合胸外傷常規(guī)開胸手術,還需進一步改進。
目的總結肘關節(jié)恐怖三聯(lián)征的損傷機制及治療進展,分析進一步研究方向。 方法查閱近年國內外有關肘關節(jié)恐怖三聯(lián)征研究的相關文獻,并進行綜合分析。 結果肘關節(jié)恐怖三聯(lián)征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治療目的是重建肘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手術方法主要包括縫合固定或螺釘、鋼板固定冠突,螺釘、鋼板固定橈骨頭或對橈骨頭進行部分或全部置換,經骨縫合或錨釘固定外側副韌帶及內側副韌帶以及外固定架的應用。這些手術方法各有其適應證及優(yōu)點,多數(shù)獲得滿意療效。 結論肘關節(jié)恐怖三聯(lián)征一般需行手術治療以恢復肘關節(jié)穩(wěn)定性,但內側韌帶修復與否、入路的選擇以及損傷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目的 總結同種異體骨移植治療長骨骨折術后骨不連形成原因及治療方法。 方法 1995 年12 月-2000 年12 月,應用同種異體骨移植治療長骨骨折,術后發(fā)生骨不連43 例。其中男31 例,女12 例;年齡19 ~ 57 歲,平均40 歲。骨不連原因:軟組織廣泛挫滅6 例,骨折區(qū)覆蓋不良;骨髓炎清創(chuàng)術不徹底8 例,其中未行持續(xù)灌洗6 例,單純局部皮瓣移位4 例;傷口繼發(fā)感染3 例;嚴重原發(fā)性創(chuàng)傷或多次手術繼發(fā)局部貼骨瘢痕12 例;內固定不牢固7 例;過早負重7 例。根據(jù)Weber 骨不連分型:肥大型4 例,萎縮型39 例。無假關節(jié)形成。骨折部位:股骨11 例,脛骨21 例,肱骨8 例,前臂3 例。根據(jù)骨不連類型,選擇重新固定、再次植骨及組織瓣移植等多種方法聯(lián)合治療。 結果 術后切口Ⅰ期愈合37 例;淺表感染5 例,經換藥2 周后愈合;竇道形成1 例,經換藥、引流2 個月后愈合。組織瓣移植均成活,其中4 例皮瓣邊緣部分壞死,換藥后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38 ~ 91 個月,平均54.6 個月。骨不連均達骨性愈合,愈合時間5 ~ 11 個月,平均7.6 個月。術后發(fā)生下肢短縮畸形4 例,畸形愈合2 例,鄰近關節(jié)活動部分受限7 例,前臂旋轉受限1 例。 結論 同種異體骨移植術后骨不連主要呈萎縮型,穩(wěn)定骨折、組織瓣移植、控制感染及充分植骨是治療同種異體骨移植術后骨不連的有效方法。
目的 探討閉合穿針石膏夾板法和開放復位抽出鋼絲法治療錘狀指的臨床療效差異。 方 法 2002 年12 月- 2007 年9 月,收治72 例錘狀指患者。38 例采用開放復位抽出鋼絲法治療(A 組) :男34 例,女4 例;年齡(26.0 ±8.5)歲。致傷原因:運動傷33 例,摔傷5 例。示指2 例,中指11 例,環(huán)指18 例,小指7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為(6.1 ± 3.1) d。34 例采用閉合穿針石膏夾板治療(B 組):男26 例,女8 例;年齡(28.1 ± 10.7)歲。致傷原因:運動傷31 例,摔傷3 例。示指1 例,中指9 例,環(huán)指15 例,小指9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為(6.3 ± 3.6)d。兩組傷指均有典型錘狀畸形,X 線片示遠節(jié)指骨背側基底部撕脫骨折。 結果 A、B 組手術時間分別為(61.8 ± 12.8)min 及(7.0 ± 2.6)min。術后A、B 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 ~ 24 個月,平均11.9 個月及13.2 個月。A 組術后3 例切口感染,其他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 例術后6 d 出現(xiàn)指掌側皮膚壓瘡,對癥處理后愈合。36 例骨折于術后(47.6 ± 8.7)d 達骨性愈合,2 例對位不良形成假關節(jié),二期行伸肌腱附著點重建后功能改善。按照主動活動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統(tǒng)評定方法評定,優(yōu)10 例,良18 例,可8 例,差2 例,優(yōu)良率為73.7%。B 組術后無針道感染發(fā)生,骨折均于術后(27.7 ± 3.9)d 達骨性愈合。TAM 系統(tǒng)評定優(yōu)19 例,良13 例,可2 例,優(yōu)良率為94.1%。兩組手術時間、術后并發(fā)癥、骨折愈合時間及功能優(yōu)良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閉合穿針石膏夾板治療錘狀指與傳統(tǒng)抽出鋼絲法相比,具有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
目的 評價應用閉合復位帶鎖髓內釘固定治療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臨床療效。 方法 1999年8月~2005年4月,采用閉合復位順行帶鎖髓內釘固定技術治療股骨干粉碎性骨折70例。男54例,女16例;年齡17~58歲。骨折均位于股骨轉子下2 cm至股骨髁上5 cm。按AO分型: B型17例,C型53例。受傷至手術時間為1~12 d,平均5.8 d。 結果 B型骨折患者手術時間為90~250 min,C型骨折患者60~180 min。70例失血量50~450 ml,平均230 ml。術中3例發(fā)生骨劈裂,1例C型骨折遠端1枚鎖釘鎖入失誤,7例肢體短縮1.0~1.5 cm。68例獲隨訪10~60個月,平均19個月。63例于術后3~10個月骨折愈合,5例于術后3~4個月行遠端鎖釘取出動力化后4~10個月骨折愈合。60例髖、膝關節(jié)功能活動優(yōu)良, 余8例髖或/和膝關節(jié)功能受限。 結論 閉合復位帶鎖髓內釘固定是治療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損傷小、失血少、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復好的優(yōu)點。
目的 分析斷指再植應用可吸收髓內釘固定指骨的療效。方法 2001年9月~2003年10月,對28例工業(yè)性斷指,男21例21指,女7例7指;年齡18~35歲。指別:食指11例,中指8例,環(huán)指6例,小指3例,其中近節(jié)指骨15例,中節(jié)指骨11例,末節(jié)指骨2例。于傷后1~6 h進行急診再植,并應用自行研制的可吸收消旋聚乳酸(poly-DL-lactic acid, PDLLA)混合殼聚糖髓內釘固定指骨。手術先擴大指骨髓腔,然后安插合適直徑和長度的髓內釘進行固定,術后用樹脂繃帶固定3~4周。結果 28例斷指再植均成活,術后隨訪3~10個月,平均4個月。有1例于術后3周出現(xiàn)排異反應,余27例在隨訪期內骨折均達骨性愈合。按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學會斷指再植功能評定試用標準:優(yōu)18指,良9指,差1指,總優(yōu)良率96.4%。結論 可吸收PDLLA混合殼聚糖髓內釘是斷指再植固定指骨的一種理想方法。
目的 系統(tǒng)評價髓內釘固定與加壓鋼板內固定比較治療成人肱骨干骨折的療效及不良反應。 方法 計算機檢索Cochrane圖書館(2006年第1期)、MEDLINE(1966~2006)、EMBASE(1980~2006)、NRR(http://www.update-software.com/National/)、CCT(http://www.controlled-trials.com)和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手工檢索6種中文主要骨科雜志。收集髓內釘固定與加壓鋼板內固定比較治療成人肱骨干骨折的隨機對照試驗,并評價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統(tǒng)計軟件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提供的RevMan 4.2.8。 結果 共納入隨機對照試驗3篇,共215例患者,方法學質量均為B級。Meta分析結果表明,髓內釘與鋼板比較,前者固定術后二次手術率較高[OR=2.68,95%CI(1.19,6.04),P=0.02 ],且術后肩部疼痛及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少明顯[OR=13.02,95%CI(2.23,75.95),P=0.004;OR=18.60,95%CI(1.01,341.83),P=0.05];在骨折不愈合率、醫(yī)源性橈神經損傷率及感染率上,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骨折愈合時間因文獻未提供詳細數(shù)據(jù)未能做Meta分析。 結論 與鋼板內固定相比,髓內釘固定治療成人肱骨干骨折的二次手術率更高,造成肩部疼痛及肩關節(jié)活動障礙更明顯。而在骨折不愈合率、醫(yī)源性橈神經損傷率及感染率上,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本系統(tǒng)評價納入的病例數(shù)較少,尚需更多設計嚴格的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來增加證據(jù)的強度。
目的 對非擴髓與擴髓髓內釘固定治療成人脛骨干骨折的療效進行評價.方法 計算機檢索MEDLINE(1966~2005.7)、EMBASE(1974~2005.7)、Cochrane圖書館(2005年第2期)及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1979~2005.7),手工檢索相關的中英文骨科雜志.收集非擴髓與擴髓髓內釘固定術相比較治療成人脛骨干骨折療效的臨床隨機對照和半隨機對照試驗,并評價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統(tǒng)計軟件用Cochrane協(xié)作網提供的RevMan 4.2.7.結果 共納入非擴髓與擴髓髓內釘固定術相比較治療成人脛骨干骨折療效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4個及半隨機對照試驗1個.Meta分析表明,非擴髓與擴髓髓內釘固定治療成人脛骨干骨折相比較,其骨折不愈合率升高 [RR=1.87, 95%CI (1.20,2.91), P=0.006],內置物失效率顯著升高 [RR=2.23, 95%CI (1.49,3.34), P﹤0.000 1];骨折愈合時間延長 [WMD=9.00, 95%CI (3.19,14.81), P=0.002]. 結論 與擴髓髓內釘固定相比較,非擴髓髓內釘固定治療成人脛骨干骨折時骨折不愈合率升高及內置物失效更常見.擴髓與否在術后感染率、骨折畸形愈合率、骨筋膜室綜合征發(fā)生率的差異上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在嚴重開放性骨折(Gustilo Grade ⅢC)合并多發(fā)損傷時,擴髓與非擴髓對上述指標的影響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目的 對擴髓與非擴髓髓內釘固定治療股骨干骨折的療效進行系統(tǒng)評價.方法 計算機檢索MEDLINE(1966~2004.5)、EMBASE(1966~2004.5)、Cochrane圖書館(2004年第2期)、Cochrane協(xié)作網肌骨創(chuàng)傷組試驗數(shù)據(jù)庫(2004.5)和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1979~2004.5),手工檢索lt;中華骨科雜志gt;(創(chuàng)刊~2004.5)和lt;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gt;(創(chuàng)刊~2004.5),收集所有相關隨機對照試驗及半隨機對照試驗,并采用RevMan 4.2.3進行Meta分析.結果 共納入5個隨機對照試驗,2個半隨機對照試驗.Meta分析顯示,與非擴髓髓內釘固定相比,擴髓髓內釘固定能降低股骨干骨折的不愈合率[RR=0.38,95%CI(0.17,0.83),P=0.01]和內固定失效率[RR=0.42,95%CI(0.20,0.89),P=0.02].結論 與非擴髓髓內釘固定相比,擴髓髓內釘固定能降低股骨干骨折的不愈合率及內固定失效率.但擴髓與否與肺部并發(fā)癥、骨折愈合時間、感染、畸形愈合的發(fā)生及手術時間、失血量等的關系,以及骨折開放與否、是否合并多發(fā)傷、及骨折的部位等對上述指標的影響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