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不同吸煙狀況肺癌患者的臨床特點、治療療效和生存的差異。方法 分析1992 年至2001 年10 年間收治的3751 例肺癌病例, 研究非吸煙者肺癌及吸煙者肺癌病例臨床資料,比較兩組肺癌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理類型、分期、治療情況和近期療效及生存等方面的差異。結果吸煙者肺癌2545 例( 67. 8% ) , 非吸煙者肺癌1206 例( 32. 2% ) 。男性肺癌80. 3% 為吸煙者, 女性10. 5%為吸煙者。不同病理類型中以鱗癌的吸煙率最高83. 7% ( 1347 /1609) , 其次為小細胞肺癌75. 1%( 373/497) 。非吸煙者肺癌的女性比例、腺癌、第二原發(fā)癌比例、進展期比例、采用非手術治療等方面明顯高于吸煙者肺癌; 吸煙者肺癌伴隨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鱗癌比例和采用手術治療等高于非吸煙者肺癌??傮w比較兩組的近期療效和總生存率無差異。結論 吸煙和非吸煙者肺癌在臨床特點和治療方式等存在差異, 但生存情況無差異。對于肺癌病例, 根據患者的吸煙狀況不同應該采取不同的診斷和治療手段。
目的 研究含十字形結構域蛋白3( JMJD3) 在肺癌組織中的表達。方法 53 例手術證實的不同病理分期肺癌患者用免疫組化檢測肺癌組織JMJD3 表達情況, 隨訪患者生存時間, 分析JMJD3 與患者組織類型、TNM分期以及生存時間的關系。結果 94. 3% 的患者肺癌組織不同程度表達JMJD3。JMJD3 表達與TNM分期呈顯著負相關( r = - 0. 347, P =0. 002) , JMJD3 低表達的患者生存時間明顯短于高表達患者( X2 = 17. 83, P =0. 001) 。JMJD3 表達與肺癌的組織類型與分化程度相關不明顯。結論 JMJD3 表達降低可能促進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
目的 探討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的生存期影響因素, 指導臨床評估病情并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于1993 年5 月起對符合重度COPD 穩(wěn)定期的老年患者178 例逐一入選, 2010 年12 月為觀察終點時間。分別對入選患者進行基線調查, 對生存狀況、是否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死亡原因進行隨訪。對入選者進行生存分析, 并進一步按肺功能分層進行生存分析。有意義影響因素進一步進行生存率的比較。結果 COPD 隊列中5 年生存率為49% , 10 年生存率為12%, 年齡( RR=1. 043, 95% CI 為1. 010 ~1. 050) 、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 FEV1 , RR = 0. 019,95% CI 為0. 007 ~0. 052) 、FEV1 占預計值百分比( FEV1% pred, RR =1. 045, 95% CI 為1. 012 ~ 1. 079) 、肺功能分級( RR =2. 542, 95% CI 為1. 310 ~4. 931) 、體重指數(shù)( BMI, RR = 0. 945, 95% CI 為 0. 895 ~0. 952) 、肺心病( RR=1. 872, 95% CI 為1. 188 ~2. 959) 均為影響生存期的因素。在重度肺功能分級患者中, 影響生存時間的獨立預測因素有呼吸機( RR =1. 167, 95% CI 為0. 041 ~1. 674) 、肺心病( RR = 3. 805, 95% CI 為1. 336 ~10. 836) 、FEV1 ( RR = 0. 081, 95% CI 為1. 001 ~1. 168) 及PaO2 ( RR=0. 956, 95% CI 為0. 920 ~0. 993) 。在重度COPD 患者中, 應用呼吸機患者生存期較未應用呼吸機患者長, 應用呼吸機患者的5 年和10 年生存率分別為78% 和50% , 均高于未應用呼吸機患者的 30% 和25%。在極重度肺功能患者中, 影響生存時間的獨立預測因素有FEV1 ( RR =1. 059,95% CI 為 1. 015 ~1. 105) 、PaCO2 ( RR= 1. 037, 95% CI 為1. 001 ~1. 074) 、年齡( RR =1. 054, 95% CI 為1. 013 ~ 1. 096) 及肺心病( RR= 1. 892, 95% CI 為1. 125 ~3. 181) 。結論 年齡、BMI、FEV1、PaO2 、PaCO2、肺心病、呼吸機的應用是預測老年重度COPD 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重度和極重度COPD 患者預后影響因素不完全相同。對于重度COPD 患者應給予早期干預, 積極營養(yǎng)支持, 長期家庭氧療聯(lián)合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 改善氧合狀況, 緩解呼吸肌疲勞,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提高長期生存率。
目的 觀察并評價馬方綜合征(Marfan syndrome,MFS)并發(fā)A型主動脈夾層(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AD)的手術療效?!》椒ā』仡櫺苑治?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武漢亞洲心臟病醫(yī)院收治44例MFS并發(fā)AAD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1例,女13例;年齡12~54 (33.0±9.8)歲。23例在AAD發(fā)病后不同疾病階段施行外科手術治療,均行Bentall手術; 21例因經濟或其它原因未采取手術治療。采用含時變協(xié)變量的COX回歸分析,分別以主要終點事件、主要+次要終點事件作為結局變量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觀察手術患者術后手術療效和生活質量,并與未手術患者的隨訪資料進行對比?!〗Y果 術后有1例手術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22例手術均成功。隨訪43例,隨訪時間1~75個月。22例手術患者術后3年生存率為95.7%,隨訪期間生活質量良好。未行手術治療的21例患者生存狀況及生活質量較差,13例(61.9%)死亡,主要死亡原因:急性心臟壓塞、主動脈夾層破裂、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源性休克等;發(fā)病后3年生存率僅為31.7%。采用含時變協(xié)變量COX回歸模型分析校正手術時間不一產生影響后的結果顯示,手術治療患者與未手術治療患者相比較,其臨床療效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_COV_的OR值=0.088,P=0.028),手術治療死亡風險僅為非手術治療的8.8% (P<0.05)?!〗Y論 MFS并發(fā)AAD預后兇險,應盡早外科手術,不論是急性期還是慢性期均可獲益,療效可靠,隨訪結果令人滿意。
目的 總結低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40%)冠心病患者行非體外循環(huán)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PCAB)的手術療效及預后相關因素?!》椒ā』仡櫺苑治?001~2004年在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行OPCAB的低射血分數(shù)患者順利出院63例的隨訪臨床資料,男48例,女15例;平均年齡(65.1±9.2)歲,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為33.8%±5.0%,對其長期隨訪,使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采用單因素對數(shù)秩檢驗(log-rank test)和Cox回歸模型分析影響患者長期預后的危險因素。 結果 隨訪時間3~107 (71.3±24.4)個月,失訪6例(9.5%)。隨訪期內死亡19例(30.2%),其中與心臟相關死亡10例(15.9%)。術后1年、3年、5年、8年的生存率分別為96.7% (61)、94.9% (60)、85.9% (55)、77.2% (53)。單因素分析表明,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30%、急性心肌梗死<30 d(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30 d內即接受手術)是影響患者遠期生存率的潛在危險因素(P<0.05)。Cox回歸分析表明,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30% (RR=4.662,P<0.05)及心肌梗死<30 d (RR=5.544,P<0.05)是擇期OPCAB患者術后發(fā)生心臟相關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Y論 低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冠心病患者行OPCAB治療效果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30%及急性心肌梗死<30 d是擇期OPCAB患者術后發(fā)生心臟相關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
目的 為了完善食管癌淋巴結分級,探索食管癌淋巴結轉移的理想分級方法。 方法 回顧性分析1985年1月至1989年12月期間236例胸段食管癌切除,且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6枚的患者的臨床病理及隨訪資料,采用Cox風險比例模型篩選風險因子,Log-rank檢驗對按淋巴結轉移數(shù)目、距離、范圍的分級進行生存分析。 結果 患者10年隨訪率為92.3%(218/236),全組總的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別為80.2%、43.1%和34.2%;其中112例(47.4%)有淋巴結轉移,其5年生存率低于無淋巴結轉移患者 (14.8% vs. 66.6%; χ2=77.18, P=0.000)。Cox回歸分析:除了侵及深度、分化程度及有無淋巴結轉移外,還有淋巴結轉移個數(shù)、轉移距離及轉移范圍均為影響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單因素Log-rank檢驗:按轉移淋巴結數(shù)分組時,總體生存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6.00, P=0.000),但N2與N3組間生存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按淋巴結轉移距離分組,總體生存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9.29, P=0.000),但S1,S2,S3組間生存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按淋巴結轉移范圍分組(0,1和≥2野),總體生存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7.47, P=0.000),并且各組間生存率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4, P=0.023)。 結論 按照淋巴結轉移的范圍(無轉移、1野轉移、≥2野轉移)來修訂食管癌TNM分期的N分級,更為合理并能更好地反映食管癌切除手術患者的預后。
目的 初步探討影響男性乳腺癌患者預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11年12月經病理確診、接受治療、臨床資料較完整的36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對數(shù)秩檢驗和Cox回歸分析影響男性乳腺癌患者預后的因素。 結果 36例患者無進展生存期(PFS)為3~95個月,中位PFS為45個月。單因素分析顯示:腫瘤直徑(P=0.001)、陽性淋巴結(P=0.001)、TNM分期(P<0.001)、手術方式(P=0.001)是影響預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顯示:陽性淋巴結(P=0.024)和TNM分期(P=0.022)是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 結論 陽性淋巴結和TNM分期是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模式是提高男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
目的 探討影響巖斜區(qū)腦膜瘤(PCM)預后的相關因素。 方法 回顧分析解放軍452醫(yī)院2005年9月-2009年6月及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1999年9月-2009年2月11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及隨訪結果,通過單因素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探討影響PCM預后的相關因素。 結果 單因素生存分析發(fā)現(xiàn)8種相關因素影響PCM患者的預后,但Cox多因素分析僅發(fā)現(xiàn)腦干T2像高信號(OR=5.54,P=0.012)、腫瘤侵入腦干(OR=5.10,P=0.034)、病理高級別(OR=4.03,P=0.011)這3種因素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腦干T2像高信號、腫瘤侵入腦干、病理高級別可影響巖斜區(qū)腦膜瘤患者的預后。
目的通過分析肝門部膽管癌患者的病歷資料,建立生存預測模型,并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遼寧省腫瘤醫(yī)院和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1996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間的196例肝門部膽管癌患者的病歷資料,選擇17個可能對預后產生影響的臨床病理因素,應用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影響預后的因素,建立預后指數(shù)(PI)方程。然后根據PI值的上下四分位數(shù)值將全部患者分為低危險組、中危險組及高危險組,比較各組的生存率。以PI值的中位數(shù)作為基準,計算個體相對于基準的預期生存率。Cox比例風險模型比例風險(PH)假定的檢驗采用對數(shù)累積風險函數(shù)圖法。結果Cox比例風險模型多因素分析得出和預后有關的獨立因素為手術方式、手術切緣和術前總膽紅素水平(Plt;0.05)。PI=0.815×術前總膽紅素水平+0.580×手術切緣-0.713×手術方式。根據PI分為低危險組(PI≤-0.642)、中危險組(-0.642lt;PIlt;1.364)、高危險組(PI ≥1.364)。生存率3組間及每一組內均依次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結論生存預測模型能夠反映肝門部膽管癌患者的預后,可預測不同患者的生存率,為臨床進行分層的個體化治療提供參考。
目的探討細胞內氯離子通道蛋白1(CLIC1)蛋白在結直腸正常黏膜、腺瘤及癌組織中的差異性表達及其與結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和預后的關系。方法采用免疫組化組織芯片方法檢測150例結直腸正常黏膜組織、62例結直腸腺瘤組織以及187例結直腸癌組織中的CLIC1蛋白表達情況,并分析CLIC1蛋白表達與結直腸癌臨床病理因素及預后的關系。結果CLIC1蛋白在結直腸正常黏膜組織(26.00%,39/150)、腺瘤組織(66.13%,41/62)和癌組織(82.89%,155/187)中的表達陽性率依次升高,之間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01)。 CLIC1蛋白表達與結直腸癌的TNM分期有關(P=0.007),而與患者性別(P=0.553)、年齡(P=0.206)、腫瘤直徑(P=0.185)、腫瘤分化程度(P=0.062)及腫瘤部位(P=0.598)均無關。 CLIC1蛋白陽性表達者術后中位生存時間為80個月,CLIC1陰性表達者術后中位生存時間為111個月。 log-rank檢驗表明,CLIC1蛋白陽性表達患者生存率(66.40%)明顯低于陰性表達者(80.00%),P=0.031。 結論CLIC1蛋白表達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有關,CLIC1可能是一個潛在的腫瘤標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