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Livin 在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中的表達, 及與NSCLC 病理、生物學行為指標和預后的關系。方法 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87 例NSCLC 腫瘤組織和40 例肺良性組織中 Livin、Caspase-3 和Bcl-2 蛋白的表達情況, 將其表達與NSCLC 病理、生物學行為等指標進行相關分析。多因素COX 回歸生存分析探討Livin、Caspase-3 和Bcl-2 蛋白表達水平與預后的關系。結果 Livin 和Bcl-2 蛋白在肺癌組織中的表達明顯高于在肺良性病變組織中的表達( 72. 41% 比0. 0% ,74. 71% 比0. 0%, P = 0. 000) , Caspase-3 蛋白表達則明顯降低( 67. 82% 比87. 5% , P lt; 0. 05) 。Livin、Caspase-3 和Bcl-2 表達主要位于胞漿, 未見核內(nèi)表達。其表達與肺癌的組織細胞類型、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TNM分期、腫瘤大小以及部位無明顯相關性。在NSCLC 中, Livin 蛋白表達與Caspase-3 和Bcl-2 蛋白表達有相關性( r1 = - 0. 260, P = 0. 015; r2 =0. 351, P =0. 001) 。Livin、Caspase-3 和Bcl-2 不是影響肺癌手術患者預后的獨立預后因素。結論 Livin 蛋白、Bcl-2 蛋白在肺癌組織中表達上調(diào),Livin 的表達與Caspase-3、Bcl-2 蛋白的表達呈相關性, 三者在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可能起協(xié)同作用。Livin、Bcl-2 和Caspase-3 蛋白表達與患者的預后無明顯關系。
目的 探討凋亡抑制基因Livin在食管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P53和Bcl-2表達的關系。 方法 采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結合銀染技術檢測36例食管癌組織和18例癌旁正常組織中Livin mRNA的表達,采用免疫組織化學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酶(S-P)法檢測食管癌組織中Livin、P53和Bcl-2蛋白的表達。 結果 RT-PCR檢測結果顯示:Livin mRNA在食管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較癌旁正常組織明顯增強,兩種異構體基本同時表達。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結果顯示:Livin 蛋白在食管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癌旁正常組織(Plt;0.01)。癌組織侵及食管外膜的Livin陽性表達率高于癌組織侵及食管肌層者(Plt;0.05);有淋巴結轉移者的Livin陽性表達率高于無淋巴結轉移者(Plt;0.05) 。Livin蛋白表達與P53蛋白表達無關(χ2=1.00,P=0.505),與Bcl-2蛋白表達有關(χ2=10.60,P=0.003)。 結論 Livin在食管癌組織中異常表達,有望成為食管癌診斷和基因治療的新靶點。凋亡相關基因Bcl-2與Livin基因的異常表達可能在食管癌癌變中起協(xié)調(diào)作用。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蛋白Livin與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在中耳膽脂瘤上皮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方法選擇2013年4月-2014年3月期間收治的51例中耳膽脂瘤患者,用免疫組織化學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連結法檢測Livin與Caspase-3在中耳膽脂瘤上皮組織及正常外耳道皮膚組織中的表達情況。 結果Livin和Caspase-3在膽脂瘤上皮組織中的表達均明顯高于正常外耳道皮膚組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ivin與Caspase-3在膽脂瘤上皮組織中的表達呈正相關(r=0.49,P<0.05)。 結論正常組織中細胞凋亡和凋亡抑制之間存在動態(tài)平衡,而當正常組織中Livin和Caspase-3異常表達時,將引起細胞凋亡和凋亡抑制平衡紊亂,細胞過度凋亡加速,導致中耳膽脂瘤的發(fā)生。
目的 探討蘆山地震現(xiàn)場應急醫(yī)學救援隊必要的生活物資配備。方法 對參與蘆山地震現(xiàn)場應急醫(yī)學救援工作的59名現(xiàn)場應急醫(yī)學救援隊員的日常生活需求進行問卷調(diào)查和統(tǒng)計分析,為今后制定救援隊必需要配備的生活物資提供參考。結果 地震現(xiàn)場應急醫(yī)學救援隊必須配備的前5位日常生活物資是食品、飲水、上衛(wèi)生間、通訊及睡覺問題;對洗澡的需求駐扎gt;3天較≤3天者多,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日常生活需求項目數(shù)女性多于男性(Plt;0.05)。結論 地震現(xiàn)場應急醫(yī)學救援隊不僅需要配備醫(yī)療物資,還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如駐扎時間、男女比例等,配備必要的生活物資,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zhì)量。
目的 比較單一咪康唑和聯(lián)合乳酸桿菌活菌制劑治療單純性外陰陰道念珠菌?。╒VC)的療效。方法 電子檢索Cochrane 圖書館(2008 年第4 期)、MEDLINE(1966 ~ 2009 年1 月)、PubMed(1966 ~ 2009 年1 月)、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disc 1966 ~ 2009 年1 月)、CNKI(1966 ~ 2009 年1 月)、VIP 數(shù)據(jù)庫(1966 ~ 2009年1 月),納入單一硝酸咪康唑與硝酸咪康唑聯(lián)合乳酸桿菌活菌制劑比較,治療單純性VVC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按Cochrane Handbook 4.2.2 手冊對合格的RCT 進行質(zhì)量評價,利用RevMan 5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 最終納入8 個RCT,包括5 156 例患者。按聯(lián)合用藥起用咪康唑時間不同分為兩個亞組,亞組結果均顯示單純咪康唑和聯(lián)合乳酸桿菌活菌制劑用藥治療單純性VVC 的療效更優(yōu)[RR=0.96,95%CI(0.92,1.00),Z=2.12,P=0.03;RR=0.92,95%CI(0.85,0.99),Z=2.17,P=0.03]。聯(lián)合乳酸桿菌活菌制劑用藥組的VVC 復發(fā)率優(yōu)于單用咪康唑組[RR=3.72,95%CI(1.94,7.13),Z=3.97,Plt;0.000 1;RR=12.85,95%CI(8.27,19.96),Z=11.37,Plt;0.000 01]。結論 現(xiàn)有研究結果顯示,與單用硝酸咪康唑相比,聯(lián)合乳酸桿菌制劑用藥效果更優(yōu),且復發(fā)率聯(lián)合用藥組更低。
目的:探討Livin基因在人膽管癌組織及膽管癌細胞系中的表達情況及其與膽管癌發(fā) 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方法: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SP法)檢測Livin基因蛋白在45例人膽管 癌標本及及40例癌旁膽管組織、20例正常膽管組織標本中的表達;同時采用RTPCR法及SP 法檢測了Livin基因mRNA和蛋白在人膽管癌細胞系QBC939及非腫瘤細胞系HT1080中表達。 結果:Livin在膽管癌組織中表達陽性率為57.8%,而癌旁膽管組織、非癌膽管組織中未能檢 測到Livin表達。Livin表達與性別、年齡、腫瘤大小及腫瘤分化程度無關。在有淋巴結轉組 中,Livin陽性表達率(70.4%)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移組(38.9%)。在人膽管癌細胞QBC939 中,Livin mRNA及蛋白均特異性表達,而非腫瘤細胞系HT1080未見Livin表達。結論:Livin 基因在人類膽管癌組織和細胞系中選擇性高表達,其可能與膽管癌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密切相 關。
目的報道筆者利用尸體下腔靜脈(IVC)替代受體肝后IVC施行成人間活體肝移植(LDLT)治療布加綜合征(BCS)并IVC狹窄的經(jīng)驗。方法1例35歲男性BCS并肝后IVC狹窄的患者,曾接受內(nèi)科治療,并于9個月前經(jīng)放射介入置入金屬擴張器,但癥狀無緩解。最終患者被施行了成人間LDLT,術中采用了尸體IVC替代受體肝后IVC進行重建。結果患者術后過程平穩(wěn),效果滿意。結論筆者認為采用LDLT及利用尸肝IVC重建受者肝后IVC治療BCS并肝后IVC狹窄的術式可推薦作為一種新的術式。
目的 總結Wilson’s病患者親體肝移植和全肝移植術后血清銅藍蛋白及尿銅水平的恢復情況。 方法 自2000年9月至2003年11月我院為26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了肝移植術,均并發(fā)終末期肝硬變,其中3例發(fā)生急性肝功能衰竭。術前血清銅藍蛋白和尿銅水平分別為(124.8±22.8) mg/L和(1 524.8±328.6) μg/24h,其中行活體部分肝移植22例,全肝移植4例,親體肝移植供體術前血清銅藍蛋白水平為(230.4 ±29.6) mg/L,尿銅水平均<50 μg/24h。 結果 所有患者手術順利,全肝移植患者術后1、3、6及12個月血清銅藍蛋白和尿銅水平分別為(320.2±36.8) mg/L、(380.4±45.6) mg/L、(360.5±37.6) mg/L、(356.2±27.6) mg/L和(240.4±22.8) μg/24h、(86.5±10.6) μg/24h、(54.2±6.8) μg/24h及(46.8±3.4) μg/24h; 親體肝移植患者術后1、3、6及12個月血清銅藍蛋白和尿銅水平分別為(216.8 ±20.4) mg/L、(248.5±32.6) mg/L、(285.4±44.3) mg/L、(260.2±36.6) mg/L和(380.8±37.6) μg/24h、(150.6±24.5) μg/24h、(75.5±9.6) μg/24h及(60.3±5.8) μg/24h。 結論 全肝移植和親體肝移植是治療Wilson’s病的有效方法,不僅解決肝功能不全的問題,而且術后血清銅藍蛋白及尿銅水平均可恢復正常。
目的 觀察肝左區(qū)肝動脈解剖結構,模擬肝左外區(qū)活體肝移植動脈切取方法。方法 解剖非肝病死亡之成人甲醛固定尸體肝臟標本30例,觀察新鮮成人尸體肝臟鑄型標本30例,測量肝左及左外區(qū)動脈長度、管徑及屬支分布情況。結果 左半肝動脈的血供來自肝固有動脈、肝左動脈、肝中動脈,肝外迷走動脈支有左膈下動脈、胃左動脈和胃右動脈,并于不同部位發(fā)出后分別進入左外區(qū)上、下段。結論 左半肝動脈主要有5種類型,因此解剖變異較多,左外區(qū)活體取肝前應仔細研究其結構特點,設計合理的切取模式; 移植前肝動脈需進行必要的整形,以便與受體動脈吻合。
目的 探討成人活體部分肝移植中供肝移植物大小與術式的臨床抉擇。方法采用文獻回顧的方法對活體部分肝移植中供體的評估、供肝大小的判斷與選擇、切取術式,以及供體安全性等加以綜述。 結果供肝移植物大小是影響供體安全性與受體預后的關鍵因素,臨床有帶肝中靜脈的左半肝移植、含左側尾葉的擴大左半肝移植、右半肝移植以及帶肝中靜脈的擴大右半肝移植可供選擇,以使供肝與受體標準肝大小之比(GW/ESLW)≥30%,供肝與受體體重之比(GW/BW)≥0.8%。結論根據(jù)GW/ESLW以及GW/BW預測值,結合肝臟解剖特點,選擇合理的供肝切除術是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