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曾宏" 6條結果
  • 一期靜脈動脈化血運重建治療四肢廣泛性動脈閉塞性缺血

    目的 探討靜脈動脈化血運重建對四肢廣泛性動脈閉塞性缺血的療效?!》椒ā?1999年 5月~2001年8月 ,對有慢性缺血表現(xiàn)的 1 8條下肢和 6條上肢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 ,確診為廣泛性肢體動脈閉塞癥。根據(jù)閉塞平面采用原位高位淺組靜脈或低位深組靜脈一期靜脈動脈化重建血運手術對患肢進行治療。 結果 術后住院期間除 1條下肢截肢外,17條下肢和 6條上肢獲3~26個月隨訪 ,其中1條下肢出院3個月后患肢趾缺血壞死再入院行低位截肢 ,其余16條下肢和6條上肢療效滿意 ,癥狀消失。術后彩色多普勒超聲復查可見動脈血向缺血肢體灌注?!〗Y論 根據(jù)閉塞平面采用高位淺組或低位深組一期靜脈動脈化重建血運 ,治療四肢廣泛性動脈閉塞簡便易行 ,效果良好。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10:1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鹽酸沙格雷酯治療慢性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近期臨床療效觀察

    目的 評價鹽酸沙格雷酯治療慢性下肢動脈閉塞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對根據(jù)臨床癥狀、下肢三維血管重建(CTA)或血管造影檢查診斷為慢性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32例患者,采用鹽酸沙格雷酯(100 mg/片)治療,1片/次,3次/d,餐后口服,連續(xù)4周。用藥24個月后觀察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分析鹽酸沙格雷酯的治療效果。結果 用藥24個月期間,失訪3例,獲訪29例。綜合療效顯效6例,良好15例,改善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9.7% (26/29)。治療前后患者的凝血系統(tǒng)和臨床生化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3例(10.3%)患者出現(xiàn)輕度惡心和胃部不適,2例(6.9%)患者出現(xiàn)輕度皮疹,其余患者均無不良反應出現(xiàn)。安全性評價安全沒問題24例,稍有問題5例。結論 鹽酸沙格雷酯可以改善慢性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臨床癥狀。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10:3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下肢血管開放性損傷的診治(附25例報告)

    目的總結下肢血管開放性損傷的臨床特點,以提高其診斷和治療水平。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1999~2001年收治的25例下肢血管開放性損傷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輔助檢查以及手術處理等特點,討論下肢血管開放性損傷的診治。結果25例患者經(jīng)急診手術修補或重建血管,其中動脈損傷18例,動、靜脈聯(lián)合傷7例; 修復動脈缺損時5例使用大隱靜脈,5例使用人造血管。24例痊愈(96%),1例術后40天血管閉塞并失去隨訪。結論下肢血管開放性損傷應盡早明確診斷并行手術修補或重建血管,以降低死亡率及致殘率。

    發(fā)表時間:2016-08-28 04:4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以手術為主綜合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目的 探討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手術取栓,并行大隱靜脈或脛前靜脈插管持續(xù)給藥的療效。方法 2004年12月~2006年3月,對13例下肢深靜脈急性血栓形成患者行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其中男5例,女8例;年齡24~49歲。發(fā)病至手術時間24~120 h,平均70 h。13例均為左下肢患病,4例為髂股型,其余均為混合型。左下肢明顯水腫,肢體皮膚顏色無改變,尚無動脈供血障礙。術前均經(jīng)彩色超聲多普勒或靜脈順行造影確診,提示患肢深靜脈不顯影或長段低回聲血栓影,上界達髂股靜脈水平?;贾龃郑軓奖葘?cè)增粗3~6 cm。術前均未放置下腔靜脈濾器。術后經(jīng)大隱靜脈或脛前靜脈持續(xù)給予肝素與尿激酶 結果 13例手術均順利,無術中及術后死亡,亦無癥狀型肺栓塞發(fā)生。術后患肢均迅速消腫。術后2周行下肢靜脈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10例全程基本通暢,3例存在髂股靜脈短段閉塞。獲隨訪3~18個月,平均9個月,13例均恢復勞動。除3例外髂骨靜脈短段閉塞者外,其余下肢無腫脹及淺靜脈曲張。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外周血來源內(nèi)皮祖細胞三維血管新生模型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

    目的 觀察內(nèi)皮祖細胞(EPC)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學特性。方法 取大鼠外周血分離出EPC,觀察其在體外的培養(yǎng)和擴增情況,對培養(yǎng)的EPC進行檢測,同時建立三維立體模型并分析。結果 成功分離出外周血中的EPC,在平面培養(yǎng)時,各時間點經(jīng)VEGF誘導的EPC(實驗組)其增殖情況均優(yōu)于無VEGF誘導的EPC(對照組),P<0.01。在由鼠尾膠原凝膠制成的三維基質(zhì)中EPC向膠原基質(zhì)內(nèi)生長,1 d內(nèi)即可出現(xiàn)向膠原內(nèi)的出芽及浸潤,并逐漸形成分支樣結構; 實驗組生長快,向膠原基質(zhì)內(nèi)浸潤速度快、出芽快,管狀結構粗大; 而對照組生長慢、出芽慢,管狀結構細小,向膠原內(nèi)浸潤的深度淺,網(wǎng)狀結構稀疏,不完整; 實驗組各時相三維基質(zhì)中新生血管數(shù)目均多于對照組(P<0.01)。結論 鼠尾膠原凝液可以誘導EPC參與血管新生的遷移、增殖、發(fā)芽等步驟; EPC三維基質(zhì)模型可用于新生血管的研究。VEGF能動員和誘導EPC促進血管新生。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10:5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頸動脈內(nèi)膜剝脫術與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顱外頸動脈狹窄的臨床療效比較

    目的比較頸動脈內(nèi)膜剝脫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與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rotid stenting,CAS)治療顱外頸動脈狹窄的臨床療效,為顱外頸動脈狹窄的CEA和CAS治療提供更豐富的臨床循證醫(yī)學證據(jù) 方法將40例有手術指征的頸動脈狹窄患者按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CEA組和CAS組。2組患者均行相應手術治療,觀察、比較其臨床療效。 結果2組患者圍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3個月2組患者的心血管并發(fā)癥、腦卒中及死亡等主要終點事件發(fā)生率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12個月, 2組術側(cè)頸動脈再狹窄、致殘或致死性卒中發(fā)生率比較差異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對于具有手術指征的顱外頸動脈狹窄患者,CEA與CAS具有同樣的臨床療效, 且安全性均較高;但仍需要大樣本多中心長期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支持。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